top of page
作家相片mushinclinic

心理急救術

已更新:2022年10月6日

撰文者:劉芊宥臨床心理師


地震發生後,可以怎麼讓自己感到安心?


這幾天地震頻傳,新聞報導反覆播送著觸目驚心的樓房倒塌畫面,打開社群軟體也無法避免地看到層架跌落一地、燈座或泳池搖晃的畫面,可能喚起了我們對於921或是206台南大地震的共同記憶,那些在暗夜裡逃生、可能失去親友寵物的恐怖籠罩著我們,可能干擾了我們原本平靜的生活。因此在發生地震之後,學習適當的心理急救術,就像幫我們受到驚嚇的心加壓止血,能讓我們後續的復原歷程走得更好、更快速,也減低天災人禍對心理造成傷害的嚴重程度,以下就來看看可以怎麼做吧!




一、安/建立安全感


在災難發生時建立安全感能夠減少演變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(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, PTSD) 的機率。遇到威脅時,我們的身體自主神經系統會自動啟動戰或逃、凍僵反應,另一方面會形成「世界是危險的」信念。透過建立安全感可以減輕生理、心理的急性創傷壓力反應。


具體做法

  1. 確保環境及人身的安全。

  2. 減少過度暴露於災難的新聞畫面、影片或是訊息。

  3. 家長應確保孩子接受到的訊息,孩子的創傷反應可能有退化、做惡夢、情緒變化等。

  4. 重新界定對災難相關因子的想法,如:地震的下午是恐怖的,但不代表每天下午都是恐怖的。

  5. 建立適應性的認知概念及因應技巧。


二、靜/平靜鎮定


保持平靜穩定可減輕創傷造成的壓力延伸到其他場景,也能減輕激發、麻木或情緒波動的狀態。這些反應會干擾睡眠、飲食、決策及生活功能,或更進一步導致恐慌、解離、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、憂鬱、焦慮與身體問題。


具體做法

  1. 親朋好友互相告知彼此安全的訊息。

  2. 幫助身體從激警(agitation)的狀態緩和下來:包括呼吸減壓、深度肌肉放鬆、壓力免疫訓練、瑜伽、正念、搭配音樂或想像的放鬆訓練、藥物介入(腎上腺素抑制劑、抗憂鬱劑、抗焦慮劑)、認知再建構、問題焦點因應技巧(將問題簡化成能處理的小單元,可以幫助我們增加控制感、創造小成就感的機會、減低問題的難度)。

  3. 理解焦慮反應是「正常的」,常見的災難化想法包括:我一定有哪裡不對勁、我一定很玻璃心、我會瘋掉。

  4. 找一些可以讓自己開心的活動,目的是讓自己從過度佔據注意力的狀態中分心,並增加對未來有預測感、正常化的感受及控制感,亦可增加快樂、幽默、有趣、滿足、愛的感受,並且增加我們思考而後行動的習慣。

×不建議這麼做×

  1. 使用苯二氮平藥物,雖然具立即鎮靜效果,但可能會增加PTSD的機率。

  2. 心理匯報 (Psychological debriefing),即詢問當事者創傷事件的細節,可能會增加對創傷暴露的喚醒程度。

  3. 依賴酒精可能會衍變成酒精依賴。

三、能/提升效能感


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們相信自己的行為可以導向成功的結果,這種正向的感受可以減少我們面對天災人禍時無能為力的外控感,以幫助我們重新導向建立生活的秩序,增加對生活的掌控感。


具體做法

  1. 尋找並從事能夠成功的生活目標,可以逆轉因災難造成的無力感、重複經驗成功、重新建立對環境的控制感。即便是簡單的整理房間、煮一頓飯、學習語言(背幾個單字)都可以。

  2. 參與能增加我們希望感、安全感、幸福感的團體或社區活動,包含宗教活動、聚會、團體性的療癒活動。

  3. 對兒童及青少年:確認孩子的發展進程;教導情緒調節技巧;教導問題解決技巧。

  4. 肯定自己重新拿回生活主導權的勇氣。


四、繫/保持聯繫


和重要他人連結能讓我們獲取重要的資訊,感覺到自己並不是孤單的,也能透過分享緩解不安與害怕,但同時也接納彼此對創傷事件的反應不全相同。


具體做法

  1. 和愛人們保持聯繫。增加和親朋好友連絡的量、品質和頻率。

  2. 留意自己是否處於孤立的狀態,或是身邊的支持系統可能是有害的,像是責備或企圖淡化自己對壓力事件感受,如:「地震沒這麼可怕啦,你想太多了。」

  3. 檢視好的關係/連結品質包含幾個要素:感覺情緒是被靠近的、有社交連結、感覺自己被需要、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、可信任的聯盟關係、給予建議、實質的幫忙、物質支持。

  4. 觀察家人的狀態,理解並接納每個個人經驗到創傷、失落的強度不同,每個人對創傷的反應也不盡相同。


望/灌注希望


對於已發生的災難不過度自責,著眼於未來,專注在可以達成的目標,找到希望感。


具體做法

  1. 回到生活原本的狀態,重新整理及重建環境。

  2. 尋求媒體訊息、學校或社區團體有提供下列方向服務的:能互相分享復原歷程的團體、能討論災難帶來的轉變(包括思考意義及共同緬懷)、能接受生活環境已改變、能為未來做更正確的風險評估、減少自我責怪、問題解決建立正向目標。

  3. 接觸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我們:

    • 減少我們過度自責、災難化的認知想法。

    • 辨識、擴大、專注於重新找回力量。

    • 把我們的反應正常化。

    • 理解每個人都會慢慢自動復原。

    • 學習自我對話,包含建立現實感(即便過程很困難),如接受房子需要好多個月重建,但並不是永遠都不會蓋好;重新建構及減低非理性的恐懼感;減少極端的逃避反應;減少自我挫敗的狀態;發展正向因應行為。


心理師悄悄話

對地震的恐懼是生活在台灣的我們難免共同經驗的,我們無法控制天災來襲,但能做好人身安全的預備,在災難來襲後給予自己及愛人們正確的安心急救,可有效地減低天災帶給我們負面後遺症的可能性,幫助我們成功找回安適感及生活節奏。

必要時亦可尋求專業協助,心理師可提供針對減壓放鬆技巧的引導、針對地震災難化想法的認知再建構、對特定情境的減敏感等。

願我們都能在恐懼的洪流中乘風破放、不被淹沒。



13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